
目前分類:同學交誼廳 (27)
- May 12 Mon 2014 17:09
【徵件訊息】2014南方影展「南方獎─全球華人影片競賽」開始徵件

- Feb 10 Tue 2009 23:24
新年快樂, 鴻圖大展!
大家新年快樂, 鴻圖大展!
Yushan
- Mar 13 Thu 2008 20:35
請問google大神,我們同學最近在幹嘛勒?----淑梅篇
災變 生存 廢墟無常—
專訪《寶島曼波》導演黃淑梅
文╱李靜怡
「我是在台南縣白河鎮出生的,從小,就聽聞父母親及一些長輩述說四十幾年前白河、東山大地震時的慘況,母親說,當時她19歲,才聽到「呼!呼!呼」地動的呼嚎,地牛就以一股強大的力量把土地抬起來「摔」,頓時山崩地裂,房子如骨牌般的震垮,人站都站不住,到處黑天暗地。」
1999年,30歲的黃淑梅站在中寮鄉永平街二排倒塌房屋前,她開始進入了七年陸續拍攝、剪接《在中寮相遇》與《寶島曼波》兩部紀錄片的漫長過程。她和災民站在同一陣線抗爭、陳情、與南投縣政府交涉關於中寮鄉重建的工程延宕,以及因為縣政府疏失,讓居民重建房屋蓋在九米高的虛地上;她和紀錄片團隊往往在豪雨時候開車上山,落石滾滾,幫助幾位居民逃難,還有一位顧著一窩小雞不肯下山的老太太;或是在納莉颱風時,在水深至頸的東區徒步涉水搶救工作室的450捲母帶;和夢想蓋順應坡勢之綠建築的東海建築師,還有正義無敵的記者陳卉怡組成了堅強的斡旋小隊。太過投入的紀錄片導演很難掩飾自己的激動,總是說著說著,就靠我越來越近,總是說著說著,就發現許多在自然災害後,無法用語言表示之無物不廢的無常。
破報(以下簡稱破)︰城市藝術家常常對廢墟有許多精神式的投射幻想,或是視廢墟為政治或是發展過剩的都市殘餘物,妳自己對遭受自然衝擊的災區廢墟有什麼感受?
黃淑梅(以下簡稱黃)︰首先覺得自然無限,人很渺小,地震可以摧毀所有東西。進去拍災區才知道台灣土地倫理,講土石流大家就以為種檳榔是肇因,其實不是。《在中寮相遇》有個軸線就是講土石流。從小教育是叫我們背沒有去過的中國鐵路,到九二一地震我還是不知道土石流問題出在哪裡?後來我才去問生態學者陳玉峰,就他三十年的經驗我才完全理解。台灣檜木林在日據時代就砍光了,但是他們砍完會種,種一些闊葉林。國民黨來以後,又把闊葉林砍光,闊葉林區塊是雨量最豐沛的,沒有大樹根部就無法抓住土地。更慘的是國民黨實施放林,分宜林地與宜農地外租農民,管理不嚴謹,宜林地也偷種農作,現在看到的高山農作,都是在那時候上山的,香蕉、哇沙米、檳榔、薑,輪番種,不停翻土,土石保水機能完全喪失。譬如以前下雨,雨從山上下來要一個小時,現在或許只要半小時。我們都知道台灣是造山運動造成的,可是你到災區看到真正的造山運動,那非常shock。
許多人一輩子才蓋一棟房子,不管貴賤貧富,她一輩子心血都毀了。有的人必須住組合屋,必須繳貸款重蓋,不知道要付到什麼時候。地震好像是集體災難,但是那個底下有很多故事。有很多人家在那裡所遭受的生命斷層,譬如全家都死掉,那種東西不是災難外圍的人可以理解的,因為災難找到的不是我們。
破︰許多進入南投災區協助重建的人描述過在極度壓迫的非常時期中,災區獨特的集體團結氛圍。妳在南中寮所觀察到的當地人所呈現的價值觀?
黃︰二次大戰後日本不收香蕉以及拼命城市化、工業化,農業是擺在最後的。中寮的命運就跟許多邊陲農村一樣,年輕人外流,農業蕭條,加上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只著力於選舉樁腳經營,鄉里建設無物,幾乎讓人看不到中寮村的未來。中寮是台電公司南電北送的中繼站,很大的像是科幻片怪獸的變電所隨處蓋在村落,中寮村本來200戶,領了補助金全部搬走後,只剩50戶。你走在哪都可以看到很大隻的電塔,旁邊就是農地,變電所選在自己家鄉就沒有發展與改變可能。
除了變電所還有垃圾場,年輕人很氣憤也無法改變。我在《與中寮相遇》拍了青年廖學堂。媽媽過世後,他從台北搬回家陪獨居父親,他看不慣這些事情,但是在家鄉的年輕人,你一個人周圍有三十個老人,你很想改變,卻也無力改變!
九二一對中寮來說是一個轉變。像廖學堂原本就只有一個朋友可以講心事,地震之後就很多人可以講。地震之後來了許多專業團隊與政府資源投入,廖學堂就組織了鄉親工作站,開始帶村里老人去修復五公里長的『福盛圳』,和小孩做互動。現在水圳修完了,他們接受主婦聯盟專家輔導,改做有機農業,開了一個柳丁學習農園,以及地方圖書館,幫助農村隔代教養的問題,輔導課業。
這裡面有很強的向上力量,災區年輕人想要努力與改變,感到很憂暗,但前面似乎有光明。你知道環境很困頓,但是人可以透過自己力量,就算不撼動體制,也可以在災區發芽,這種情感性的東西對我真的很有吸引力。
破︰《寶島曼波》拍攝到一半的時候,你把素材剪接成陳情帶寄到中央政府,在這之中是否有創作者的掙扎,或是紀錄片工作者介入地方民眾運動的想像?
黃︰《在中寮相遇》對於土地情感較濃郁,用很濃的個人情感呈現。我們的地方史都是關於橋的落成,關於鄉長來剪綵,沒有人把一個鄉的發展,她的過去、現在、未來會碰到什麼問題,作一個紀錄。我想將中寮鄉歷史從種植香蕉的輝煌到建垃圾塔,人在裡面的生活,都把它羅列進來,變成完整的空間影像。而《寶島曼波》希望呈現批判與辨證的過程。
有些觀眾說,很欣賞這樣的轉變,從作者個人角色強烈的紀錄,到攝影機介入成分較少。雖然《寶島曼波》曾經使用陳情帶手法去做直接改變,讓影像在運動過程扮演催化角色。那時候我和居民阿伯們,和「中寮鄉親報」的記者陳卉怡都覺得自己是一個team,常常明天要和縣政府開會,阿伯就煮飯,建築師徐光華就說「我明天要報告什麼…」。大家就會要我準備拍攝的文字稿。所有人是認同一個想要完成「家」的理念,因為你在裡面看到自己的參與了。你覺得居民的房子有可能蓋在九米高的虛地上,無法坐視不管,你就會開始討論什麼有效,並不是一開始就討論攝影機可以做為運動的工具,是這樣不得已討論出來的。
我對寄送陳情帶有很大的顧慮與掙扎,顧慮到基層公務人員感受。因為你陳情就是躍過地方政府直接到中央層級,你不知道基層公務員會有什麼樣的反彈,會對居民有什麼影響。每個人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價值,來自某種習慣。他覺得我這樣住,房子鏟成平地後不用爬上爬下,但是他並不知道土地剷平後有什麼影響。建築師認為不擾動土地是最好的。很多公務員面對體制也是突破不了,你不能踰越許多項目,體制要能運轉,一定有防弊的方式,但是很多會造成非常重建時期的延宕。
破︰《寶島曼波》中所拍攝的記者陳卉怡從23歲就進入中寮災區,從報導者轉化成完全的介入者,協助成立「遷鄰委員會」、行公文、尋找援助團體、督促政府,又不斷鼓勵村民自我培力。你心中理想的記者是怎樣的?
黃︰進入中寮都會讓我們都感到很安定。和那些和土地很接近的人在一起,不會有那麼多繁雜的心思,他們就是很安穩的在那裡生活。之前卉怡家在龍潭,被二高徵收,小時候去玩的小魚池,樹林都不見了。她很怕中寮變成那個樣子,雖然中寮也被破壞很多,但是那種人的關係是很像的。
我覺得理想的記者應該是人文底子要很紮實,對社會與外在世界是有想法的,有敏銳觀察力,當她╱他看到一件事情不會被表象牽著走,會搞清楚事件核心,這是一個基本的記者。更理想的是她╱他可以提出更驅動社會進步的觀點,那就不只是一個記者,而是文化批判者,提出另外的方向。
卉怡比我小,但是我們某些經歷與特質很相似。有些人比較能放過青少年苦澀的感覺,她小學開始看希臘神話,高中開始看沙特,開始思考人為什麼要存在?台灣教育比較缺乏哲學思辨的教育,這樣的小孩必須自己去找尋在自己腦子裡,所謂生存的道理。她大學就去考哲學系,後來唸哲學研究所。進入災區她就沒有再回到研究所,她已經找到生存的道理,存在就是眼前當下的存在。
破︰你如何構思呈現「在中寮相遇」中的土石流景象,與《寶島曼波》中的連續畫面鏡頭?
黃︰當時計畫拍土石流,每到下大雨我就緊張,立刻從台北打電話回去問有大家有沒有及時下山,你怕那些人被「蓋掉」了。別人往山下跑,我們往山上跑,要去載居民下來。我當時有拍一對老夫妻,前晚落石嚴重,隔天我們開車去找。阿伯剛好走路下來說路斷掉,我們就開車上去邊拍邊去幫他拿棉被,你就看到居民帶著家當一路在逃難,路斷掉我們就進去用走的。進去以後看到阿伯整個房子被蓋掉。你拍下大雨的氛圍,人因為雨勢增強的緊張,不管是作者還是居民,都包含在整個裡面。拍到的譬如房子被蓋掉,那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阿伯在鏡頭前說,「可不可以請你叫政府幫幫忙,妳們媒體比較有力量。」
土石流的無常讓你想,我應該不是要談土石流或是房子倒了,它逼迫你去理解整個問題的癥結點。 《寶島曼波》的連續鏡頭是用Sony PD150拍的。它在手動控制可以選擇電影功能,普通你拍快動作是把機器架好拍一天再作快速剪接。這台機器可以設定15秒自動拍一秒,所以一分鐘就拍了4秒,一個小時拍了24秒。那個時候我架機器,她╱他們綁鋼筋、打地基、釘模板、鋪水泥、貼磁磚,所有外觀會有明顯變化的過程。我可能一個下午拍到3分鐘到時再用快轉,還特別收音地上收音機播的葉啟田《故鄉》。
破︰這兩部片分別有300捲與150捲60分鐘的母帶,到最後兩部片妳分別剪成5小時40分鐘與2小時25分鐘,妳如何剪接如此龐大的影像素材?
黃︰其實這和劇情片很像,你不去看素材,很多都是枯燥冗長的開會,在《在中寮相遇》裡面已經遇過類似挑戰,所以在《寶島曼波》比較快。在《寶島曼波》,剪接師剪完,我一進去細剪,可以把30分鐘快剪成6分鐘,我看完母帶可以直接把我要的鏡頭時間碼當場寫出來,甚至反應鏡頭都可以寫出來,就直接給剪接師排。
會卡住的地方都在觀點,我要用什麼觀點呈現,以及辯證,我給觀眾一點鋪陳,當我有a、b、c、d、e四場,我可能好幾場互相調換,依照辯證的邏輯。我以前不太能坐著空想。現在我可以去跑步、散步、練瑜珈,回來我已經組合好所有場次。《在中寮相遇》題目過於龐大,當時剪接我去買了好幾包紅白標籤,一個標籤就是一場,從1999年到2001年,從第一到最後一場,我貼了三面牆,我進去剪接室,問剪接師︰「今天剪到哪?」她比了比牆上的標籤說︰「這裡而已,還有兩面牆」。經過非常漫長的剪接歷程,到了剪《寶島曼波》時根本沒熬夜,某一部分紀錄片的訓練已經完成了。
破︰你在中寮陸續拍攝與剪接七年,從導演個人情緒強烈的《在中寮相遇》,到平衡呈現溫和正義的《寶島曼波》,兩部片之間妳心理狀態的改變?
黃︰災區拍攝最大的挑戰是你吸收到地震震出來的台灣潛藏很久的問題,不只是表面建築物的瓦解崩塌,潛藏在這場地震下面的,是更深更廣的人為災難—地方政府長期弱化、污腐以及面對災難的無能;官僚行政體系的末梢神經麻痺;台灣山林土地過度使用、開發而帶來的土石流災難威脅;我只能說,地震震出了台灣長年來底層的文化沉?,以及人性利益幽暗的部份。
結構性的問題你感受到了可是無法改變,《在中寮相遇》我把這種情感投射在作品。在災區拍攝最大收穫是,譬如你每次拍開會每次都一樣,你都會想要把攝影機關掉,想說︰拍了會剪嗎?這種混沌狀態逼你去想問題到底在哪裡?延宕的環節是什麼?不然你拍不下去,你拍完好幾小時的開會現場,你回家還要看帶子,理解法令,你發現問題不出在開會的人身上。她訓練你一個邏輯思考過程,從情感層面跳進辯證與分析的位置。就像我們剛剛談的理想記者,表象背後的關鍵點不會是現在正在吵架的兩個人,不能片面思考。
破︰那麼在《寶島曼波》,影片背後的作者觀為何?
黃︰我希望這部片子透過多方觀點呈現,各個位置的人有不同態度去面對問題。我盡量讓別人去講話,我必定有種打抱不平的想法,但是我不會投射在任何人身上。在現場我會小心翼翼隱藏我的想法,我就像一台機器在拍,他們(政府官員與承包商)就不會隱藏,然後我把結果放在剪接台上,讓觀眾自己搜索,甚至去辨證背後的問題,雖然寄陳情帶的動作看似激進,但是我在現場是喜怒不形於色。
破︰在這兩部紀錄片中妳呈現了具有深度與規模的當代社會核心價值,那麼,妳接下來的拍攝計畫呢?
黃︰我在剪紀錄片的時候我不看紀錄片,因為必須突破紀錄片類型本質的限制,因為它的現實性很重,我會用劇情片剪接方式去思考,你要讓觀眾吃的下去,片子要有動感。這幾年在災區拍攝現實感很重,你經常被現實狀況逼到沒有辦法喘息,這兩部片都是如此。我完成這兩部片子接下來我想做什麼類型的東西?我希望完全不同於這兩部片,這個部分我還沒有釐清。
去年我從台北回到家鄉受到很多衝擊,在台北你不會看到蝸牛,在鄉下我開車的時候都會壓到蝸牛,我心裡就很不捨,又一個生命死在你輪下。你看到很多你離開鄉下很久,不會去思考的東西,生命的本質,除了人之外的生命。那個部分一直在我心裡發酵,我應該會想拍探索生命本質的紀錄片。比如說國家地理頻道談萬物生命,你看到殘酷,看到天真,看到它活著又同時受到死亡的威脅,這是只有在大自然才看得到,真實而殘酷。我們生活在都市,喪失這樣的聽覺、視覺、嗅覺,在這個環境底下被關起來了。
在鄉下你會看到生命哲理,那種東西不需要語言,小到下雨的時候麻雀停在電線桿上,在上面用嘴巴理她的毛,這會讓你去思考一些事。貼近自然,你會發現,只有人才會需要層層保護。我想架攝影機與玻璃牆在颱風天拍攝。外面生物的生存條件比人類嚴苛很多,但是牠們天生有一種能力,有些東西是生命的道理,很難用語言呈現,我其實有點想要做這樣的東西。
我有考慮過拍紀錄片,但是它是已經在我腦裡已經清楚的紀錄片,題目可能是生命或生存,另一部分可能是死亡,而互不關聯,開放式而且沒有答案。
-----
呴!還在繼續社會人文關懷喔,敬佩!
(怎麼沒有戀情相關的呢!!)
一百年後的小孩,會怎麼說黃淑梅的故事呢?
請作答....
- Jan 07 Mon 2008 16:05
一月九日,電影讀詩會,《蜂巢的幽靈》和顧城的詩
一月九日電影讀詩會
地點:竹圍工作室(台北淡水鎮中正東路二段88巷39號)
--
你笑得毀滅像海。
http://www.wretch.cc/blog/qfwfq
- Jan 03 Thu 2008 19:22
說說2007跨08的晚上你/妳在幹嘛?不必幸運就能中獎!
如題,在這裡寫下你/妳的跨年夜遭遇
不管是倒楣透頂、比平安夜還祥和、花大錢卻無聊死了、走運遇見豔遇.....等等等
只要在這裡跟同學分享,就能得到宏進大哥「飆車族流汗總比流血好之寫到手軟愛的明信片」
歡迎同學踴躍洗板喔!!
- Aug 04 Sat 2007 13:14
《要印‧不要擠!》媒體中心的印表機服務小叮嚀
*各位同學好*現在進入籌備期,你需要列印很多文件嗎?*
(↑應魚君要求更換優美個人照↑)
- Jul 16 Mon 2007 11:23
夏日炎炎正好聊
無論是感動到淚流滿面~刻苦銘心的文藝愛情片
還 是沉浸於想像無限~天馬行空的科學幻想片
亦或是馳騁著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勇猛動作片
大家一起來聊聊第一次看過的電影吧!
- Jun 30 Sat 2007 10:56
【蒙蒙的心法傳授】如何與黃老師溝通?
前天接到XX的哀號電話
她在來電哀號之前,就跟我講過對與黃老師溝通心驚驚
我聽了哈哈笑,五年前我剛入學
決定跟著老師學做南方影展,也聽見學長姐這樣描述
想不到XX有特異功能
帶給我昨日重現的懷舊感受~~
- Jun 25 Mon 2007 06:28
【相邀來填表】「南方電影工作坊通訊名冊」
各位未繳交通訊名冊之學員
如果有技術上的問題
可以mail給我
直接填書面表格
而有其他考量或疑慮者
如不想繳交
也請mail告知
以方便整理作業
麻煩大家
- Jun 11 Mon 2007 02:25
【班長大聲公】陳鵬鵬的心聲
最近跟一些工作坊的好朋友聊天當中一直討論到一個問題,
同時也是陳鵬鵬加入工作坊以來一直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就是....
90分鐘的電影長片,前前後後只花費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前製、拍攝、後製,到完成。
時間真的夠嗎?
問題點在於:
1.大多數學員都不是專業的電影工作者,沒有人拍過長片,事情真的會如此順利?
如果是台灣業界的電影製作,也是可以這麼速成的嗎?如此速成拍的出好作品嗎?
2.拍攝期雖然訂於八月,雖然學生處暑假有時間,但還是有許多學員是必須每天上班的,真的無法在一個月之內如此密集的參予拍攝。拍攝期可不可以再長一點呢?我們真心希望可以拍的更好!
3.後製期定為九月,這時候所有學生已經開始進入新的學期,到時候團隊是否有可能因此散去?
希望領導者可以開始正視「時間」與「人事」問題,作出最適當的安排,至少也提振提振我們的士氣,到現在劇本都還沒完全定案.....學員們已經開始焦慮與恐慌了....老師救救我們吧!
電影是大家的。我們是一個大團隊,我非常焦慮!
希望自己可以在此發出一點聲音,讓工作坊的最高指揮官正視。
另外,曾經有為此問題焦慮過的同學也趕快跳出來提出你的疑問吧!
(這是發動連署,沒錯!請所有看的人都站出來說說您的想法。該是鼓舞士氣的時候了!賀!)
鵬鵬
- Jun 08 Fri 2007 10:55
【台南在地青年創作戰帖!】鐵支路邊創作體2007夏綻鐵戲劇祭

http://blog.roodo.com/tglb2007/
以下有才貌雙全之在地記者俞萱小姐精彩評介請看!
- May 28 Mon 2007 16:59
【有六號出口放映喔!】2007台灣青年音像創意聯展趴拉趴拉開跑!
感受南台灣青年音像創作者的熱情與才華!
6/1開幕有喵導的【六號出口】放映
錯過院線的大家千萬不可錯失這次機會給喵導加油啊!!
6/5-6/9另有精彩的『產業與學術的對話-動態影像研討會暨工作坊』
詳情及報名辦法請見http://163.15.39.211/filmfest2007/down10.htm
- May 27 Sun 2007 01:33
【flim的世界呀】索取柯達通訊的同學請在此頁留下姓名email與住址!
- May 27 Sun 2007 01:07
【開鏡前夕】來填寫分組志願表囉!(漏了行銷宣傳組 拍勢)
1. 編導組 (有交劇本的同學優先考慮)
2. 製片組
3. 技術組
4. 演員組
以上組別可以全程參與拍攝的同學才能選
5. 後製組
6. 紀錄片組
7. 行銷宣傳組
無法全程參與拍攝的同學歡迎加入
(像文琦這樣,拍攝與後製都參加的同學記得註明一下喔)
請同學本週三(5/30)前寫下自己的前三志願
email到skyskyplus@yahoo.com.tw (威威保姆信箱)
- May 25 Fri 2007 14:21
【好消息報不完】賀工作坊同學們高中名校!
南藝大
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
I16017 安盈
歡迎入學!
北藝大
電影創作研究所96學年度碩士班
編劇組:352041俞萱
高中榜首!
實踐大學
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
乙組:數位媒體設計
9201170 彥志
金榜題名!
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
藝術研究所碩士班(名目待我查清楚)
凱婷
國際金榜題名!
全體工作坊與有榮焉喔~
鞭炮放不完
- May 14 Mon 2007 18:46
戲夢人生-南方六溪戲遊記
上了一個多月的室內課程,難得排了一天的戶外實作,人手一台機器的大家,快快把各自紀錄的靜態或動態的影像PO上來吧!讓我們再次回味那個共同醞釀戲夢的輕暑初夏~
- May 10 Thu 2007 14:25
【荷赫鶴賀暍】執行長專用摸大腿秘書我國最佳名模七甲村姑群客家妹代表威威有喜了耶!

榮獲 教育部九十六年留學獎學金
及 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文化研究博士班 錄取入學
- May 10 Thu 2007 14:21
【鶴赫荷暍賀】本班佳嬴貝爾同學入圍新一代設計競賽耶
- Apr 27 Fri 2007 13:06
校外教學車輛統計!

5/12要去六溪片場上課
大家要怎麼去呢?
我們來統計一下班上有幾位開車的同學
分配車隊,搭車同學分擔開車同學的油資
請各組小組長報告組上車輛狀況!
如何到六溪影城
由國道三號南二高下白河交流道,走172 縣道轉六重溪,即可到達。
影城地址:白河鎮六溪里六重溪447之21號p.s
兩位負責接送老師以工代賑來聽課的少女
其中一部車狀況連連
同學若是由嘉義方向開車南下上課的
可以排班接送老師
請留言與我連絡!
- Apr 22 Sun 2007 23:37
【點名時間】聽到請回答喔!
點名點名喔
同學聽到請回答!
不回答的同學不會怎麼樣拉
只是不會收到村姑的愛之烏山頭明信片喔
什麼是村姑的愛之烏山頭明信片呢
恩~簽名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