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神狗人》3/28早場起

上映戲院:台北信義威秀、絕色影城、學者影城、新竹大遠百威秀、台中德安威秀、台南國賓影城、高雄威秀

 

陳芯宜 作品。蘇慧倫、高捷、張翰、張洋洋 主演。

今年最好看的亞洲電影!

聞天祥、藍祖蔚、曾偉禎、塗翔文、張昌彥、駱以軍、袁瓊瓊、陳玉慧、成英姝、李志薔、林書宇、曾寶儀、老嘉華……作家、媒體、影評人、網友一致感動推薦!

 

 陳芯宜是年輕台灣導演中,難得不耽溺在個人經驗,而把視角放大到人的靈性問題的第一人。不但勇敢探觸生命與信仰問題核心,還把人與人關係網路的偶然與巧合,運用巧妙且極具特色的場面調度,精巧地呈現出來。角色設計絕佳,加上演員表演到位,全片敘事流暢,讓人看得過癮。

—— 資深影評人 曾偉禎

 

《流浪神狗人》是近幾年來我看過最傑出的臺灣電影:透過四組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相互穿插,在情慾與物慾的掙扎交迫中,除了點出現代人的貧富差距與信仰困境,也在一趟東部旅程中,訴說每個現代人都有各自的困境與功課要面對。

一部企圖旺盛且萬分精采的公路電影!

劇中的牛角與阿仙讓我想到捷克電影《秋天裡的春光》的悲喜交加,這些社會底層人物雖貧窮困苦居無定所,但卻樂天知命笑看人生,瀟灑自若的生命姿態讓人稱羨。

—— 知名作家 駱以軍 

 

當時坐在試片室看這部影片,真的全無防備,完全沒預想到是這樣一部溫暖和溫柔的影片。等看到了終局,異常感動。我難以言述那種被淨化的感覺,覺得心頭熨貼,似乎一些生命裡的不平和傷害被消去了。

我無法不把這部影片與「台灣」這兩個字連結,沒有比這部片更為本土,也更為準確的呈現了台灣真正的力量和美麗的影片。

—— 知名作家 袁瓊瓊

 

陳芯宜執導的《流浪神狗人》,是這大半年以來最讓我驚喜的台灣電影。

 

從去年底金馬獎看到現在,這部片一直都是我心目中得獎名單裡的最大遺珠。高捷的表演可能是他從影以來最內斂、最深沈也最精彩的一次演出;而那尊神明車的形象,和整部電影的精神全然聲氣相投,更令人久久無法忘懷。

 

就形式上來說,《流浪神狗人》做到了平實穩健,早勝過一票宛如踉蹌學步的新人作品;但論內在情感,它卻是意味深長、豐沛滿盈,從劇本本身開始就很紮實有味。挑中總統大選後的檔期上片,就像冥冥之中的緣份,對我來說,《流浪神狗人》的無邊法力,絕對要比任何政治人物的空泛口號,更能夠傳達撫慰人心的力量。

—— 知名影評人 塗翔文
 

如此真實呈現了台灣社會最底層最平凡的小人物,在最絕望的時候出現希望,也帶給觀眾希望。
——
網友 ycc

 

繼《一一》之後,又一部深刻剖析台灣社會的電影,非常值得推薦的一部國片!
——
網友 oshima

 

帶著懷疑走進戲院,笑著走出來!一種非常不造作的幽默與風趣,是國片中極為少見的特質。

—— 網友 亞洲一枝梅

 
 
【劇情簡介】

 

 

 繼《我叫阿銘啦》之後,陳芯宜再度驚豔影壇的魔幻寫實力作。一對物質充裕卻心靈空虛的都會夫妻,一個身價不如水蜜桃的貧苦原住民家庭,一對開著神明車浪跡天涯的老和少。三組人物,因為一場死亡車禍而有了交集,也在瞬間改變了彼此的命運……。

 

《流浪神狗人》官方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godmandog328

看電影預告 http://www.wretch.cc/blog/godmandog328&article_id=7166542

 


south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貼自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史上第一部由阿美族人自導自演,而且還用族語來發音演出的電影〞馬蘭姑娘〞已經正式開拍。 



來自台東阿美族馬蘭部落的一群ina.faki,唱著部落有名的近代歌謠,馬蘭姑娘,在部落唱歌穿透力透別強,讓人馬上聯想阿美族女性對愛情堅貞不移的信念,一部由阿美族人擔任導演的電影正式開拍。



一位阿美族導演馬耀有喜格,因為從小聽到大,想將歌謠故事搬上螢幕,這樣的理念獲得許多原住民朋友的支持。為了希望馬蘭姑娘的故事能引起更多共鳴,也能貼近當時的社會背景,從演員、佈景、甚至發音,都是用阿美族語當地部落族人擔綱。



根據導演表示,雖然目前馬蘭姑娘電影資金還沒有籌措完畢,不過確定3/9之前會拍完短版影片繼續爭取經費,導演和劇組盼望,這一部由族人自己開拍的電影,到時候能受到大家的歡迎。













johnhuang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映時間:2008年3月25日 p.m7:00
 放映地點: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圖資大樓‧遠距教室

導演:黃玉珊
領銜演出:林 涵 李國毅 安代梅芳
製作單位:南方電影工作坊
片長: 90分鐘


劇 情 簡 介 】

香港來的神祕少女 Visa
在夜市賣A片,下雨天就翹課的頹廢大學生阿偉
蚵仔煎老闆的女兒,很想逃家流浪的孟芳
三個人,在一棟安平老街上的老房子意外相遇
三個熾熱青春的情感
各自表白著通往那一束光的密語... 







"夜夜"電影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southnight

南藝地址:南縣官田鄉大崎村66號

 



WUWEN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災變 生存 廢墟無常—
專訪《寶島曼波》導演黃淑梅

文╱李靜怡 

「我是在台南縣白河鎮出生的,從小,就聽聞父母親及一些長輩述說四十幾年前白河、東山大地震時的慘況,母親說,當時她19歲,才聽到「呼!呼!呼」地動的呼嚎,地牛就以一股強大的力量把土地抬起來「摔」,頓時山崩地裂,房子如骨牌般的震垮,人站都站不住,到處黑天暗地。」

1999年,30歲的黃淑梅站在中寮鄉永平街二排倒塌房屋前,她開始進入了七年陸續拍攝、剪接《在中寮相遇》與《寶島曼波》兩部紀錄片的漫長過程。她和災民站在同一陣線抗爭、陳情、與南投縣政府交涉關於中寮鄉重建的工程延宕,以及因為縣政府疏失,讓居民重建房屋蓋在九米高的虛地上;她和紀錄片團隊往往在豪雨時候開車上山,落石滾滾,幫助幾位居民逃難,還有一位顧著一窩小雞不肯下山的老太太;或是在納莉颱風時,在水深至頸的東區徒步涉水搶救工作室的450捲母帶;和夢想蓋順應坡勢之綠建築的東海建築師,還有正義無敵的記者陳卉怡組成了堅強的斡旋小隊。太過投入的紀錄片導演很難掩飾自己的激動,總是說著說著,就靠我越來越近,總是說著說著,就發現許多在自然災害後,無法用語言表示之無物不廢的無常。

破報(以下簡稱破)︰城市藝術家常常對廢墟有許多精神式的投射幻想,或是視廢墟為政治或是發展過剩的都市殘餘物,妳自己對遭受自然衝擊的災區廢墟有什麼感受?

黃淑梅(以下簡稱黃)︰首先覺得自然無限,人很渺小,地震可以摧毀所有東西。進去拍災區才知道台灣土地倫理,講土石流大家就以為種檳榔是肇因,其實不是。《在中寮相遇》有個軸線就是講土石流。從小教育是叫我們背沒有去過的中國鐵路,到九二一地震我還是不知道土石流問題出在哪裡?後來我才去問生態學者陳玉峰,就他三十年的經驗我才完全理解。台灣檜木林在日據時代就砍光了,但是他們砍完會種,種一些闊葉林。國民黨來以後,又把闊葉林砍光,闊葉林區塊是雨量最豐沛的,沒有大樹根部就無法抓住土地。更慘的是國民黨實施放林,分宜林地與宜農地外租農民,管理不嚴謹,宜林地也偷種農作,現在看到的高山農作,都是在那時候上山的,香蕉、哇沙米、檳榔、薑,輪番種,不停翻土,土石保水機能完全喪失。譬如以前下雨,雨從山上下來要一個小時,現在或許只要半小時。我們都知道台灣是造山運動造成的,可是你到災區看到真正的造山運動,那非常shock。

許多人一輩子才蓋一棟房子,不管貴賤貧富,她一輩子心血都毀了。有的人必須住組合屋,必須繳貸款重蓋,不知道要付到什麼時候。地震好像是集體災難,但是那個底下有很多故事。有很多人家在那裡所遭受的生命斷層,譬如全家都死掉,那種東西不是災難外圍的人可以理解的,因為災難找到的不是我們。

破︰許多進入南投災區協助重建的人描述過在極度壓迫的非常時期中,災區獨特的集體團結氛圍。妳在南中寮所觀察到的當地人所呈現的價值觀?

黃︰二次大戰後日本不收香蕉以及拼命城市化、工業化,農業是擺在最後的。中寮的命運就跟許多邊陲農村一樣,年輕人外流,農業蕭條,加上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只著力於選舉樁腳經營,鄉里建設無物,幾乎讓人看不到中寮村的未來。中寮是台電公司南電北送的中繼站,很大的像是科幻片怪獸的變電所隨處蓋在村落,中寮村本來200戶,領了補助金全部搬走後,只剩50戶。你走在哪都可以看到很大隻的電塔,旁邊就是農地,變電所選在自己家鄉就沒有發展與改變可能。

除了變電所還有垃圾場,年輕人很氣憤也無法改變。我在《與中寮相遇》拍了青年廖學堂。媽媽過世後,他從台北搬回家陪獨居父親,他看不慣這些事情,但是在家鄉的年輕人,你一個人周圍有三十個老人,你很想改變,卻也無力改變!

九二一對中寮來說是一個轉變。像廖學堂原本就只有一個朋友可以講心事,地震之後就很多人可以講。地震之後來了許多專業團隊與政府資源投入,廖學堂就組織了鄉親工作站,開始帶村里老人去修復五公里長的『福盛圳』,和小孩做互動。現在水圳修完了,他們接受主婦聯盟專家輔導,改做有機農業,開了一個柳丁學習農園,以及地方圖書館,幫助農村隔代教養的問題,輔導課業。

這裡面有很強的向上力量,災區年輕人想要努力與改變,感到很憂暗,但前面似乎有光明。你知道環境很困頓,但是人可以透過自己力量,就算不撼動體制,也可以在災區發芽,這種情感性的東西對我真的很有吸引力。

破︰《寶島曼波》拍攝到一半的時候,你把素材剪接成陳情帶寄到中央政府,在這之中是否有創作者的掙扎,或是紀錄片工作者介入地方民眾運動的想像?

黃︰《在中寮相遇》對於土地情感較濃郁,用很濃的個人情感呈現。我們的地方史都是關於橋的落成,關於鄉長來剪綵,沒有人把一個鄉的發展,她的過去、現在、未來會碰到什麼問題,作一個紀錄。我想將中寮鄉歷史從種植香蕉的輝煌到建垃圾塔,人在裡面的生活,都把它羅列進來,變成完整的空間影像。而《寶島曼波》希望呈現批判與辨證的過程。

有些觀眾說,很欣賞這樣的轉變,從作者個人角色強烈的紀錄,到攝影機介入成分較少。雖然《寶島曼波》曾經使用陳情帶手法去做直接改變,讓影像在運動過程扮演催化角色。那時候我和居民阿伯們,和「中寮鄉親報」的記者陳卉怡都覺得自己是一個team,常常明天要和縣政府開會,阿伯就煮飯,建築師徐光華就說「我明天要報告什麼…」。大家就會要我準備拍攝的文字稿。所有人是認同一個想要完成「家」的理念,因為你在裡面看到自己的參與了。你覺得居民的房子有可能蓋在九米高的虛地上,無法坐視不管,你就會開始討論什麼有效,並不是一開始就討論攝影機可以做為運動的工具,是這樣不得已討論出來的。

我對寄送陳情帶有很大的顧慮與掙扎,顧慮到基層公務人員感受。因為你陳情就是躍過地方政府直接到中央層級,你不知道基層公務員會有什麼樣的反彈,會對居民有什麼影響。每個人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價值,來自某種習慣。他覺得我這樣住,房子鏟成平地後不用爬上爬下,但是他並不知道土地剷平後有什麼影響。建築師認為不擾動土地是最好的。很多公務員面對體制也是突破不了,你不能踰越許多項目,體制要能運轉,一定有防弊的方式,但是很多會造成非常重建時期的延宕。

破︰《寶島曼波》中所拍攝的記者陳卉怡從23歲就進入中寮災區,從報導者轉化成完全的介入者,協助成立「遷鄰委員會」、行公文、尋找援助團體、督促政府,又不斷鼓勵村民自我培力。你心中理想的記者是怎樣的?

黃︰進入中寮都會讓我們都感到很安定。和那些和土地很接近的人在一起,不會有那麼多繁雜的心思,他們就是很安穩的在那裡生活。之前卉怡家在龍潭,被二高徵收,小時候去玩的小魚池,樹林都不見了。她很怕中寮變成那個樣子,雖然中寮也被破壞很多,但是那種人的關係是很像的。

我覺得理想的記者應該是人文底子要很紮實,對社會與外在世界是有想法的,有敏銳觀察力,當她╱他看到一件事情不會被表象牽著走,會搞清楚事件核心,這是一個基本的記者。更理想的是她╱他可以提出更驅動社會進步的觀點,那就不只是一個記者,而是文化批判者,提出另外的方向。

卉怡比我小,但是我們某些經歷與特質很相似。有些人比較能放過青少年苦澀的感覺,她小學開始看希臘神話,高中開始看沙特,開始思考人為什麼要存在?台灣教育比較缺乏哲學思辨的教育,這樣的小孩必須自己去找尋在自己腦子裡,所謂生存的道理。她大學就去考哲學系,後來唸哲學研究所。進入災區她就沒有再回到研究所,她已經找到生存的道理,存在就是眼前當下的存在。

破︰你如何構思呈現「在中寮相遇」中的土石流景象,與《寶島曼波》中的連續畫面鏡頭?

黃︰當時計畫拍土石流,每到下大雨我就緊張,立刻從台北打電話回去問有大家有沒有及時下山,你怕那些人被「蓋掉」了。別人往山下跑,我們往山上跑,要去載居民下來。我當時有拍一對老夫妻,前晚落石嚴重,隔天我們開車去找。阿伯剛好走路下來說路斷掉,我們就開車上去邊拍邊去幫他拿棉被,你就看到居民帶著家當一路在逃難,路斷掉我們就進去用走的。進去以後看到阿伯整個房子被蓋掉。你拍下大雨的氛圍,人因為雨勢增強的緊張,不管是作者還是居民,都包含在整個裡面。拍到的譬如房子被蓋掉,那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阿伯在鏡頭前說,「可不可以請你叫政府幫幫忙,妳們媒體比較有力量。」

土石流的無常讓你想,我應該不是要談土石流或是房子倒了,它逼迫你去理解整個問題的癥結點。 《寶島曼波》的連續鏡頭是用Sony PD150拍的。它在手動控制可以選擇電影功能,普通你拍快動作是把機器架好拍一天再作快速剪接。這台機器可以設定15秒自動拍一秒,所以一分鐘就拍了4秒,一個小時拍了24秒。那個時候我架機器,她╱他們綁鋼筋、打地基、釘模板、鋪水泥、貼磁磚,所有外觀會有明顯變化的過程。我可能一個下午拍到3分鐘到時再用快轉,還特別收音地上收音機播的葉啟田《故鄉》。

破︰這兩部片分別有300捲與150捲60分鐘的母帶,到最後兩部片妳分別剪成5小時40分鐘與2小時25分鐘,妳如何剪接如此龐大的影像素材?

黃︰其實這和劇情片很像,你不去看素材,很多都是枯燥冗長的開會,在《在中寮相遇》裡面已經遇過類似挑戰,所以在《寶島曼波》比較快。在《寶島曼波》,剪接師剪完,我一進去細剪,可以把30分鐘快剪成6分鐘,我看完母帶可以直接把我要的鏡頭時間碼當場寫出來,甚至反應鏡頭都可以寫出來,就直接給剪接師排。

會卡住的地方都在觀點,我要用什麼觀點呈現,以及辯證,我給觀眾一點鋪陳,當我有a、b、c、d、e四場,我可能好幾場互相調換,依照辯證的邏輯。我以前不太能坐著空想。現在我可以去跑步、散步、練瑜珈,回來我已經組合好所有場次。《在中寮相遇》題目過於龐大,當時剪接我去買了好幾包紅白標籤,一個標籤就是一場,從1999年到2001年,從第一到最後一場,我貼了三面牆,我進去剪接室,問剪接師︰「今天剪到哪?」她比了比牆上的標籤說︰「這裡而已,還有兩面牆」。經過非常漫長的剪接歷程,到了剪《寶島曼波》時根本沒熬夜,某一部分紀錄片的訓練已經完成了。

破︰你在中寮陸續拍攝與剪接七年,從導演個人情緒強烈的《在中寮相遇》,到平衡呈現溫和正義的《寶島曼波》,兩部片之間妳心理狀態的改變?

黃︰災區拍攝最大的挑戰是你吸收到地震震出來的台灣潛藏很久的問題,不只是表面建築物的瓦解崩塌,潛藏在這場地震下面的,是更深更廣的人為災難—地方政府長期弱化、污腐以及面對災難的無能;官僚行政體系的末梢神經麻痺;台灣山林土地過度使用、開發而帶來的土石流災難威脅;我只能說,地震震出了台灣長年來底層的文化沉?,以及人性利益幽暗的部份。

結構性的問題你感受到了可是無法改變,《在中寮相遇》我把這種情感投射在作品。在災區拍攝最大收穫是,譬如你每次拍開會每次都一樣,你都會想要把攝影機關掉,想說︰拍了會剪嗎?這種混沌狀態逼你去想問題到底在哪裡?延宕的環節是什麼?不然你拍不下去,你拍完好幾小時的開會現場,你回家還要看帶子,理解法令,你發現問題不出在開會的人身上。她訓練你一個邏輯思考過程,從情感層面跳進辯證與分析的位置。就像我們剛剛談的理想記者,表象背後的關鍵點不會是現在正在吵架的兩個人,不能片面思考。

破︰那麼在《寶島曼波》,影片背後的作者觀為何?

黃︰我希望這部片子透過多方觀點呈現,各個位置的人有不同態度去面對問題。我盡量讓別人去講話,我必定有種打抱不平的想法,但是我不會投射在任何人身上。在現場我會小心翼翼隱藏我的想法,我就像一台機器在拍,他們(政府官員與承包商)就不會隱藏,然後我把結果放在剪接台上,讓觀眾自己搜索,甚至去辨證背後的問題,雖然寄陳情帶的動作看似激進,但是我在現場是喜怒不形於色。

破︰在這兩部紀錄片中妳呈現了具有深度與規模的當代社會核心價值,那麼,妳接下來的拍攝計畫呢?

黃︰我在剪紀錄片的時候我不看紀錄片,因為必須突破紀錄片類型本質的限制,因為它的現實性很重,我會用劇情片剪接方式去思考,你要讓觀眾吃的下去,片子要有動感。這幾年在災區拍攝現實感很重,你經常被現實狀況逼到沒有辦法喘息,這兩部片都是如此。我完成這兩部片子接下來我想做什麼類型的東西?我希望完全不同於這兩部片,這個部分我還沒有釐清。

去年我從台北回到家鄉受到很多衝擊,在台北你不會看到蝸牛,在鄉下我開車的時候都會壓到蝸牛,我心裡就很不捨,又一個生命死在你輪下。你看到很多你離開鄉下很久,不會去思考的東西,生命的本質,除了人之外的生命。那個部分一直在我心裡發酵,我應該會想拍探索生命本質的紀錄片。比如說國家地理頻道談萬物生命,你看到殘酷,看到天真,看到它活著又同時受到死亡的威脅,這是只有在大自然才看得到,真實而殘酷。我們生活在都市,喪失這樣的聽覺、視覺、嗅覺,在這個環境底下被關起來了。

在鄉下你會看到生命哲理,那種東西不需要語言,小到下雨的時候麻雀停在電線桿上,在上面用嘴巴理她的毛,這會讓你去思考一些事。貼近自然,你會發現,只有人才會需要層層保護。我想架攝影機與玻璃牆在颱風天拍攝。外面生物的生存條件比人類嚴苛很多,但是牠們天生有一種能力,有些東西是生命的道理,很難用語言呈現,我其實有點想要做這樣的東西。

我有考慮過拍紀錄片,但是它是已經在我腦裡已經清楚的紀錄片,題目可能是生命或生存,另一部分可能是死亡,而互不關聯,開放式而且沒有答案。



-----
呴!還在繼續社會人文關懷喔,敬佩!
(怎麼沒有戀情相關的呢!!)

一百年後的小孩,會怎麼說黃淑梅的故事呢?
請作答....





south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刺青周美玲坦承是同志
小她7歲的攝影師劉芸后是她生命中的重要伴侶


2007-03-20聯合報29星空捷運站記者項貽斐台北報導

        從第一部短片「身體影片」到最近的電影「刺青」,同志與性別議題一直是周美玲作品的重心,坦承是同志的周美玲表示,其實開始拍片對此還懵懵懂懂,不過後來卻是為了替扮裝、同志朋友發聲而創作,而「刺青」更是應拉子朋友的要求所寫的故事。在周美玲的創作與生活中,小她7歲的劉芸后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周美玲說,1996年她拍描述扮裝皇后故事的「身體影片」時,並沒有清楚意識到自己是位同志導演,到了2001年以同志酒吧為題材的紀錄片「私角落」時,則是順水推舟,在酒吧老闆的邀請下,與攝影師劉芸后一起記錄這群在夜間相濡以沫的同志悲喜情懷。

  獅子座的周美玲性急、敢衝,喜歡說故事;天蠍座的劉芸后冷靜、沉穩,偏好以影像思考,兩人無論在性格或是工作態度形成最佳的互補,日前「刺青」贏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時,周美玲也特別在致詞時感謝劉芸后這位「生命中的重要伴侶」。

  電影圈女性攝影師不多,但劉芸后卻先後和周美玲、黃玉珊、李志薔等多位導演合作,尤其與周美玲更因美學氣味相投,偏好華麗的滄涼、詩意的俗豔,而在創作的路上彼此幫忙、相互提升。

  她們曾經為了拍紀錄片「擺渡」環球旅行半年,走遍希臘、羅馬尼亞、尼泊爾、西藏等地,又因為拍「豔光四射歌舞團」一起背負兩百多萬的債務,接著再一起工作還債。劉芸后說,因為周美玲讓她更能體恤人性的脆弱;周美玲也感謝劉芸后條理分明的個性,在她的生活中起安定作用,讓自己更勇敢向前衝。

  雖然「刺青」是虛構的故事,但片中楊丞琳童年的背景卻來自真實情節。拍「刺」片前,周美玲曾在拍紀錄片「九二一傳說」時訪問一群在災區長大的小孩,地震發生時他們才一、兩歲,但受訪時卻都聲稱對地震有記憶,還有一個小女孩說她的媽媽因地震時去世。不過沒多久周美玲就發現,小女孩活在自己的幻想裡,因為她的媽媽在台北活得好好的,真正阻斷親情的不是地震,而是人心。




-------------

呴~一直在談戀愛
一百年後的台灣小孩會怎麼描述她們的戀情呢?
請作答!






south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第三屆金甘蔗影展得獎名單



獎項
得獎
最佳攝影獎
施合峰+徐承誼+林皓申+林欣昉 (郵差_沒去香港旅遊團)
最佳剪接獎
陳俊宇(11_影像自救會)
最佳聲音設計獎
陳威廷(小橋工頭_追夢工坊)
最佳美術獎
陳姿蓉+蘇硯儂(郵差_前進香港旅遊團)
最佳男配角
馮皓(11_影像自救會)
最佳女配角
蔣黃女(甘吱拉_激˙太爽國際影業)
最佳男主角
楊潮凱(Joy Joy Joy遊樂園_Joyce Soc)
最佳女主角
梁寶云(樹上芳名_Wind Power Station)
最佳原創劇本獎
阿嬤的甘蔗_三人一隊嗎
最佳實驗精神獎
一的四次方_B計畫
最佳視覺技術
11_影像自救會
橋頭文化獎
甘吱拉_激˙太爽國際影業
最佳導演獎
沒去香港旅遊團(郵差_沒去香港旅遊團)
最佳製片獎
毛致新(甘吱拉_激˙太爽國際影業)
評審團大獎
一米田的天空_吳家四口+1
金甘蔗獎
郵差(郵差_沒去香港旅遊團)

























賀!我們南方電影工作坊的外援小妞---陳姿蓉少女
還有跟她一起打拼的南藝團隊,一舉拿下金甘蔗的四項大獎
實力雄厚才華洋溢,工作坊於有蓉煙~~~


阿蒙:學妹妳好棒喔!
威威:學妹我愛妳!

威蒙二人組倫敦報導




southmo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